我回科场捞人上岸[科举]_第11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1节 (第2/3页)

子里,十分介意出身。

    那是一种表面风轻云淡,内里却根深蒂固的自卑。

    究其根源,只因宋家落败,成了顾氏世仆。

    提到这个,就不得不说顾与宋的“伴当”渊源。

    休宁顾氏门第很高,原为江南吴郡顾氏。其祖顾雍,官至东吴丞相,封醴陵侯。

    病逝时,孙权曾素服亲临吊唁,并亲赐谥号“肃侯”,可见顾氏功勋眷宠。

    最鼎盛的时候,中原名门随晋王室南渡百余家,高门王谢袁萧之外,首当其冲就是吴郡朱张顾陆这四个庞然大物。

    可惜好景不长。

    南梁末年,降将侯景上书梁武帝,想求娶王谢之女,梁武帝以“王谢门高”拒绝了他。侯景怀恨在心,立誓要将这些所谓的高门贵女全数发配作奴隶,碾到尘埃里。

    后来侯景果然叛乱,王谢及以下世家,男子被斩杀殆尽,女子尽数充奴,江南士族十不存一。

    顾氏亦不能幸免,宗族离散,只一支侥幸,从吴郡出逃至休宁山中,隐居以避世。

    这就是休宁顾的来源。

    唐初政治清明,得以存世的高门,凡有才能者纷纷复起,顾氏亦然。

    两百余年间,顾氏子弟科举入仕二百四十七人、举荐征辟入仕五十六人,清流砥柱,颇具气象。

    谁料,唐末白马驿之祸再起,权臣朱温大权独握,九曲池设宴绞杀唐王室九子。朝堂内,忠唐的衣冠清流更是杀的杀、贬得贬。

    至朱温弑主篡权,顾氏老族长为明族志自裁,令全族在朝者,悉数丁忧辞官回乡。

    适逢李姓一旁支南渡避难,为报旧主,顾氏顶着后梁严苛的诛李杀令,冒险为其提供荫蔽。

    这支李自此易姓为宋,木上加盖,取得是感念顾氏庇护之意。

    五代以降,各路势力纷纷打出唐李旗号分疆建国,李氏人人自危,怕做了狼子祭天的傀儡。

    南渡后宋氏本就身无长物,累代依附于顾氏。彼时徽州有旧俗,凡一村有两姓以上人家,没有田产受另一家荫庇的,要充当另一方“伴当”。

    为遮掩身份,宋氏干脆对外自称顾氏仆从。

    先祖乱世图苟安,以自贬身份换得一世安宁。一念之差,却为后世子孙带来了极大的难堪。

    到宋管事这一代,宋氏几经更迭,早已彻底沦为顾家的世代雇工。

    不在奴籍,不是贱民,但也只一线之隔。

    直到独子显出读书天赋,根植于伴当身份的隐痛,才初见端倪。

    按大历制,无籍无地不科考。

    宋管事虽托了主家,置了些田产,跻身农籍,全了宋如松科考的入门资格。但整个休宁,谁不知道宋如松“世仆”底细?

    高门与寒族,权贵与贱民,这种二元对立,是每一个古文明灿烂光辉背后都挥之不去的阴翳。

    将心比心,顾悄刚落地大历时,也曾庆幸,原身出于勋贵之家,至少免了他诸多身心磋磨。

    但凡出身差些,他这现代人,在等级森严的古代,都得先脱一层皮,权当学费。

    瞧瞧红肿的双手,顾悄叹了口气,奈何出身好,学费也没逃掉。

    当然,比起宋如松,他已经算很走运了。

    这人即便功名在身,已是秀才,但对上顾家人,始终势弱,带着几分去不掉的自卑和屈就。

    低人一等的认知,叫他无法像寻常学子一样,跟同窗坦然相交。

    这心理外化于行,就是句句不离口的“爷”“少”,就是对科考入仕的过分在意和执着。

    初见时,顾冲与他批命,所说“心执”,概莫如是。

    这种心理,是考场大忌。

    越心急渴
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