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6章 连接现在与未来的通路(一)  (第1/8页)
    未来,对于二十年前的人们来说,近乎是一个魔幻的时代。    2000年的人,无法想象只要一个巴掌大的手机就可以操纵世界,获取一切信息,甚至掌管人们的衣食住行。    更无法理解,从1989年,互联网诞生开始便被定义的互联网时代,为什么能在十年之后,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。    所以,尽管齐磊说的有理有据,可是一群平均年龄在四五十岁,在各自学术领域有着赫赫威名的老学究们,也难以被眼前这个十七岁少年所打动。    看看,这就是传递信息的难度和低效。    廖凡义做为一个三十出头儿的年轻人,自认是与时俱进的,可依旧存在着不小的疑问。    “齐磊,不得不承认,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前瞻性。但是,这其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。”    只见齐磊一笑,他知道廖凡义所说的问题在哪儿。    “您是说,互联网的发展速度,以及家用网络的局限性?”    廖凡义点了点头,“对!”    这确实就是廖凡义所说的问题。    “就算你说的情况可能会发生,双向信息传递和发散性的媒体模式在未来可能成为现实。但是,时间呢?这是多久的未来,你想过吗?”    苦笑道:“来之前,我们也是做了一些功课的。即便现在互联网在国内蓬勃发展,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,我们依旧处于初级阶段。且不难预测,要长期处于初级阶段!”    “我们现在只有2000多万的互联网用户,而且,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网吧用户,家用电脑的普及还遥遥无期。”    “这是很现实的问题,我们国家没有那么富,百姓也没有那么富,动辄上万的电脑还是奢侈品。”    “在这种条件下,谈普及之后的网络信息问题,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了?”    “当然,我的意思不是说不能有前瞻性,做一些预防性研究是有必要的。但是,这个前瞻性也是有范围的。”    “哪怕我们预究二十年之后的新媒体状态,也有意义。”    “可要是三十年、五十年呢?”    “我觉得,你提到的这种人人普及,人人都是信息源、都是媒体的社会形态太遥远了,我们现在就动手,没有价值。”    说的齐磊苦笑一声。    还二十年?五十年?你们也太小瞧中国,太小瞧这个世界了!!    不过,这是没办法的事情。    齐磊总不能告诉廖凡义,只需要三四年的时间,电子原件就会迎来断崖式的成本压缩,家用电脑的价格会越走越低。    他更不能说,七年之后,苹果和安卓就要正式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。    十五年之后,千元的智能手机,如果按当下的购买力来计算,撑死就是当下的100到150块,就是2000年一台随身听的价格。    可惜,这些都是无法传递的信息,说了也没人信。    即便齐磊把三石公司的大数据拿出来,也没有任何说服力。    因为,任何网络公司的数据都不能预见未来的爆炸式发展,更别说是他们这些相对互联网行业完全没了解的“外行”。    就是丁雷、王振东这些业内人士,也无法接受齐磊脑子里那个互联网更新迭代的速度。    是的,也别说是他们,就算是后世的那些国家政府也完全没料到信息时代,这样的时代。    以至于,一些网络传媒相关的学科建立和研究都比较晚,大家都没反应过来。    但是,西方国家在这方面是有天然优势的。    一来,人家的互联网发展就比国内早,这方面积累的经验就不能比。    二来,西方国家民主思维下的传媒学应用,有一部分就是和互联网媒体思维是互通的。他们后来用在祖国身上的手段,就是人家玩了上百年,两党选举的阴暗面。    抹黑、颠倒是非、心理战、舆论战,挖黑料使绊子、弱化关注度、文化封锁,等等等等。    即便已经见过一次又一次,你甚至依旧无法理解。    一面求着你救命,还得一面坑着你,更理解不了。    放在普通人眼中,这就是不要脸,一个国家怎么也能这么不要脸?    可是,学术无小事,这都是有背后逻辑和利益驱动的,是需要研究的。    后世一度盛行“行走的50万”这个梗,那么问题来了,行走的50万为什么会出现?    这其中确实有50万,可也有相当一部分都和50万没关系,真的就是脑残的“自来水”。    什么原因造成的?    就是文化渗透,从媒体层面输了。    输了很久很久,反应过来之后,也依旧被动。    包括后世影视剧里,为什么那么多不合逻辑的片段?    神剧就不说了,有的都
		
		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