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两百五十九章 贤侄梁显弘孝传  (第2/3页)
不愿提起这事,都不愿提起《沃云和书》。    这份和书还有个名字,叫《贤侄显弘孝传》。    二十前,图奴南下,大宣北伐,一场恶战,打了整整十年。    临近战争末尾,大宣凭借强盛的国力,逐渐扭转战局,在大小战役中占尽上风,接连攻占图努六座行省。    见此大好局面,昭兴帝决定亲征,以天子之威,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。    当时,圣威长老粱季雄在战场上,他觉得皇帝亲征,能提振士气,同时也是给宗室树立威信的好机会,于是就答应了下来,还和另外长老共同做好了天子亲征的准备。    只是粱季雄做梦都想不到,这是他犯下的一个致命错误。    昭兴帝抵达北境之后,要求全军打一场大胜仗,以展现天子亲征的气势。    可当时不具备大战的条件,这让昭兴帝很是恼火。    在昭兴帝的命令下,时任太傅、内阁首辅的任颂德,逼迫楚信强行攻打沃云城,在付出极大的代价之后,楚信攻下了沃云城。    昭兴帝不在意这场战斗付出了多大代价,他只在意一件事,天子亲征,必须要以一场胜利开始,这是天子最起码的威严。    他用最高规格礼仪进入了沃云城,本打算先论功行赏,然后继续率兵攻城拔寨,却没想到因为后续战线没有跟上,沃云城反倒被图奴包围。    这就是昭兴帝逼迫楚信攻城的后果    好在这一后果并非无法挽回。    楚信粮草充足,可以在城池中坚守数月。    可昭兴帝要求离开沃云城,一刻也不肯多留。    皇帝若是临阵脱逃,军心势必大乱,粱季雄大怒,要动家法,逼迫昭兴帝在沃云城坚守两个月,    粱季雄也承诺,只要在沃云城待上两个月,肯定能找到破敌良策,等两个月后击溃图奴,这场战斗必将成为大宣宗室的一段佳话。    昭兴帝答应了,可粱季雄没想到,他高估了昭兴帝的勇气,也低估了昭兴帝的心机。    昭兴帝在城中待了五天,相安无事。    到了第六天,图奴得知昭兴帝在城中,开始全力攻城。    昭兴帝亲自登上城头指挥作战,这是打他从娘胎里出来,第一次真切的感受了生命的威胁。    指挥了不到半天,昭兴帝受到了惊吓,病了。    当天晚上,趁着粱季雄出外作战,昭兴帝派内阁首辅任颂德出城与图奴讲和。    任颂德在图奴营中谈了三天三夜,求来了一纸和书,这就是着名的《沃云和书》,这份和书让大宣儿郎落泪,让图努国王震惊。    图努王真受惊了,没想到,这么苛刻的条件,昭兴帝都能答应。    在《沃云和书》中,昭兴帝答应了三件事:    一是给钱,数目不定,且看图努大帝要多少,大宣就是这么康慨!    二是给粮食,边境三洲当年所产的粮食,全都给图努大帝,一粒不留,大宣就是这么大气!    三是给地,攻占图努的土地,一点不留,全都还给图努,涌州割出去一半,献给图努大帝,只为两家修好,大宣就是这么实在!    最难能可贵的是,昭兴帝比图努王大了五岁,在书信中,他自称侄儿,管图努王叫叔父。    这得有多大的勇气!    这得有多宽的襟怀!    图奴也是明事理的,看到大宣皇帝有这么足的诚意,等收到了银子、粮食和土地,这场战争也就到此结束了。    持续了十年的恶战,就以这种荒唐的方式,结束了!    这就是粱季雄不愿提起北伐之战的原因。    这就是但凡参加了北伐之战的人,都不愿提起那场战争的原因。    但昭兴帝对结果很满意,因为他活着回到了京城。    至于回来之后怎么交代,这很简单,向全国上下发布诏书,宣布打了大胜仗。    该封赏就封赏,该欢庆就欢庆,只要诏书写的够多,这事情就能跟真的一样!    那个时候写诏书很容易,任颂德对昭兴帝百依百顺,昭兴帝从没受过内阁任何制约。    这场战争就要被昭兴帝成功敷衍过去了,可图奴做了一件让昭兴帝无法忍受的事情。    他们把《沃云和书》刊印成册,在图努国大肆售卖,并且把和书改了个名
		
		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